早在2008年,瑞助營造董事長張正岳就決心開始推動數位化,找來曾在醫界擔任資訊主任的丁宏祈,協助打造瑞助營造專屬的數位系統,一攜手,就是11年。
如今,瑞助已經成為營造業的數位領頭羊。全公司力行無紙化簽核、雲端會議室,更創建數位模型部門。
2017年瑞助能接下五度流標的台中花博場館,跌破眾人眼鏡,創造如期開展的奇蹟,靠的也是數位管理能力。
事實上,營造業要執行「數位轉型」,耗費的工程遠比其他行業複雜。營造業與一般企業的運作大相逕庭。團隊是逐工地案場而居,依專案臨時組成,也隨結案而解編,且地點散落各地。
另外,一場開發案,從動土、開工到驗收、交屋,過程繁複,細節多元,工地所需的零件、工序,不下數萬,安全、品管都遠比其他行業麻煩,也因此,張正岳才會在十年前就體會到數位轉型的重要。
精算採購、3D建模,標案必殺技
丁宏祈進瑞助後,面對的是一群習慣在工地作業、與工人為伍的員工,他為轉型射出的第一箭,是先從觀念革命做起,先打造員工的IT(資訊科技)思惟。
丁宏祈親手操刀,為每一個部門打造課程;租借電腦補習班教室,讓員工速學速上手。「我來到瑞助的頭兩年,辦公處猶如不夜城,常常工作到深夜12點,深怕隔日的課程做得不夠好,」丁宏祈回憶。
也因為當年的打底,讓原本藍領色彩濃厚的瑞助脫胎換骨,員工慢慢習慣無紙化作業。瑞助推動電腦化初期,儘管老員工適應不良,但收益大增,更重要的是,員工願意接受新系統,為後來的二、三階轉型,奠下基礎。
開啟員工數位腦後,是將全台40多個工地現場、上百個外包團隊的運作,用數位科技串連起來。以季會議為例,早年每次開會,除了貼公布欄,還得一通一通電話通知。到了會議現場,仍有人漏帶文件,造成會議停滯。
後來開會就靠大螢幕的視訊會議,每年光省下從各工地趕來開會的工頭交通成本,就有100萬。
至於頭痛的購料、工地管理,亦是轉型重點。
在瑞助,有套「採發評比系統」,藉由快速的系統運算,能評估出CP值最高的供應商,讓瑞助在承覽統包工程案時,往往能因細項成本精準掌握,屢屢得標。
張正岳舉例,2017年能接下台中花博,原因就在於能掌握各家建商的供料狀況,進而評估施工進度、如期完工。
不過讓瑞助更「業界無敵」的關鍵,在於他們擁有「數位模型部門」。丁宏祈坦言:「在過去,常常房子蓋到一半,才發現設計圖有問題!」現在數位模型部門在施工前先3D列印模型,能讓工程品質幾近零誤差。以先前承造的購物中心為例,購物中心每天營業額動輒千萬,一旦工期因設計出錯而延後,損失追溯至營造廠身上,恐將背負上億賠款,因此3D列印可預防損失發生。

瑞助營造董事長張正岳
AI組隊,推客製化工作團隊
在多達550名員工的瑞助,每次專案要編組,也非易事。瑞助因此設置一套「人資整合系統」,系統平時就將所有員工的職能、評價、經歷建檔,每每案子一來,即可依員工專長、手上的案量,進行配對、調度。
至於工地現場,由於在營造業,基層工人多半外包,由工頭領著派遣工、臨時工前來,常會造成人員管理上的漏洞、黑數。有鑑於此,瑞助在各工地都設置指紋辨識機,所有工人進出工地都需要刷「指紋」。
「正是透過引入高科技設備,讓施工品質能隨時保持高檔,」丁宏祈解釋,除了工人管理,瑞助的工地主任也早已揚棄紙本設計圖,改用平板電腦監工。
張正岳說,被視為粗工的營造業,其實是一個極端細緻又講究安全係數的行業,數位,已是營造2.0不容忽略的升級元素。
瑞助營造如何拚數位? 1. 培養IT腦:推動無紙化、視訊會議,讓員工養成不同數位技能 2. 數位串連:全台40多個工地現場、上百個外包團隊無縫接軌 3. 人資整合:將員工職能、評價、經歷建檔,依專長、案量來配對與調度